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我校制定《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全过程、多元化、可评价”。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整合资源、营造氛围,协同推进,依托行业单位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两大课堂,抓牢劳动教育课程活动
在第一课堂中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单独设置或者在相关课程中增加实践性劳动教育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在第二课堂中设置劳动教育必修学时,明确学生劳动教育活动项目内容,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纳入到劳动教育实践学分。
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活动,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新时代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邀请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开展校园宣讲,分享成长经历、交流劳动感悟、展示技能技艺,以真实人物、鲜活事迹示范教导学生奋发自强;以“劳动之星”和“劳动先进班集体”评选为抓手,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活动,选树一批劳动教育优秀典型,教育学生养成理解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图1、图2:邀请“时代楷模”八步沙刘老汉来我校宣讲,天津日报对此活动进行报道

图3:我校举办“劳动之星”评选活动
二、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
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结合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卫生、文明宿舍建设等劳动锻炼,教导学生巩固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助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图4:开展校园扫雪、除草活动
组织服务性劳动实践。以班级为单位,开设“签约式”志愿劳动项目,加强学生公益性劳动意识;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时代 实践行”等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活动开展情况分别受到武威日报、天津日报等媒体报道;抓好“西部计划”,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组织和支持学生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青年突击队,在抗疫救灾中主动作为。

图5: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新时代实践行”活动

图6:我校组建青年突击队,支援各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组织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建立12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依托行业单位,建立基于工作场景的劳动教育模块,制定劳动教育模块标准,制作劳动场景模块教学视频资源,并向多个行业单位进行推广;结合专业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图7:我校与多家单位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三、发挥专业优势,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结合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整合现有学生社团,建设3个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群,加强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北师大天津附中、北辰区温家房子小学为试点,建设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依托职业教育宣传周和天津市中小学校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新模式的背景,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社团策划各种类型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将普职融通、职业教育启蒙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我校现在对接服务中小学共7个,服务班级27个,服务对象共计1050人。此项活动受到天津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宣传报道。

图8:专业社团群前往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志愿活动

图9: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对我校开展小学课后服务活动进行报道
三年来,我校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新时代 实践行”等志愿服务中,荣获市级先进个人8人,优秀团队7个,连续三年荣获优秀组织单位。我校申报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的构建与实施》获批市教委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项改革,在2021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调研课题评审中,我校《医学类职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路径和机制研究》成功立项,获批团中央学校共青团调研立项课题。